關於印度的簡單事實:
- 首都:新德里。
- 人口:約14億人。
- 官方語言:印地語和英語,並認可多種地區語言。
- 貨幣:印度盧比 (INR)。
- 地理:地形多樣,包括山脈、平原、沙漠和沿海地區。
- 宗教:多元化社會,以印度教為多數宗教,其次是伊斯蘭教、基督教、錫克教、佛教等。
- 政府:聯邦議會民主共和國。
事實 1:一些最古老的持續有人居住的定居點位於印度
印度擁有世界上一些最古老的持續有人居住的定居點。這些古老的定居點擁有豐富的考古遺產,為了解印度次大陸的早期歷史和文明提供了寶貴的見解。
印度著名的古代定居點包括:
- 摩亨佐達羅:摩亨佐達羅位於今巴基斯坦,是古印度河流域文明最大的城市之一,該文明在公元前 2600 年至 1900 年左右繁榮。其精心規劃的城市佈局、先進的排水系統和精緻的建築表明了高水準的城市化和社會組織。
- 哈拉帕:與摩亨佐達羅一樣,哈拉帕是古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另一個主要城市。哈拉帕的發掘工作揭示了一個複雜的城市中心,其中有磚砌街道、公共建築和住宅區,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摩亨佐-達羅同一時期。
- 瓦拉納西(喀什/巴拿勒斯):瓦拉納西位於北方邦恆河畔,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持續有人居住的城市之一。瓦拉納西擁有 3000 多年的歷史,是印度教徒的神聖朝聖地,也是學習、靈性和文化的中心。
- 巴特那:現代城市巴特那是比哈爾邦的首府,其古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摩揭陀王國以及孔雀帝國和笈多帝國。數千年來,這裡一直有人居住,在整個歷史上一直是主要的政治、文化和商業中心。
這些古老的聚落見證了印度次大陸悠久而豐富的人類文明歷史,其考古遺跡揭示了古代人民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生活。
事實 2:瓦拉納西被稱為“光之城”
瓦拉納西以印度教徒的聖城而聞名,被認為是重要的朝聖地。人們相信,在瓦拉納西去世或將骨灰撒在流經該城市的恆河中,可以使人們從重生的循環中解脫出來,稱為「解脫」或「解脫」。
來自印度各地及其他地區的印度教徒來到瓦拉納西舉行葬禮,並在恆河沿岸的河階上火化已故的親人。馬尼卡尼卡河壇 (Manikarnika Ghat) 和哈里什錢德拉河壇 (Harishchandra Ghat) 等火葬河壇是該市宗教習俗和文化認同的中心。
然而,重要的是要了解瓦拉納西不僅僅是舉行死亡儀式的地方。這是一座充滿活力、繁華的城市,擁有豐富的生活、精神、文化和傳統。人們來到瓦拉納西不僅是為了臨終儀式,也是為了尋求精神啟蒙、參與宗教儀式、研究古代經文、體驗這座城市獨特的氛圍。
瓦拉納西的高止山脈也是日常活動的中心,人們在恆河聖水中沐浴、進行法會(儀式崇拜)、練習瑜伽和冥想,並參與各種文化和社會活動。
事實 3:印度擁有一些世界上最大的堡壘
印度擁有世界上幾座最大、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堡壘,反映了其豐富的軍事建築歷史和戰略重要性。這些堡壘在歷史上一直是各個王朝和帝國的據點、行政中心和權力像徵。印度一些最大的堡壘包括:
- 奇託加爾堡:奇託加爾堡位於拉賈斯坦邦,是印度最大的堡壘之一,也是亞洲最大的堡壘建築群。它佔地約 700 英畝,包括眾多宮殿、寺廟、塔樓和水庫,展示了拉其普特的建築和歷史。
- 梅蘭加爾堡:梅蘭加爾堡位於拉賈斯坦邦焦特布爾,是印度最大的堡壘之一,也是該市的著名地標。這座堡壘坐落在岩石山頂上,擁有巨大的城牆、雄偉的大門和富麗堂皇的建築,可以欣賞到周圍景觀的全景。
- 貢珀爾格爾堡:貢珀爾格爾堡位於拉賈斯坦邦的阿拉瓦利山脈,以其強大的防禦工事而聞名,其中包括僅次於中國長城的世界第二長的連續城牆。這座堡壘龐大的建築群包括寺廟、宮殿和水庫,反映了梅瓦爾王朝的宏偉。
- 瓜廖爾堡:瓜廖爾堡位於中央邦,是印度最大的堡壘之一,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其雄偉的砂岩牆包圍著宮殿、寺廟、水箱和其他建築,展示了印度教、莫臥兒和拉傑普特建築風格的融合。
- 戈爾康達堡:戈爾康達堡位於特倫甘納邦的海得拉巴,以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音響效果和工程奇蹟而聞名。堡壘建築群包括皇家宮殿、清真寺、穀倉和著名的 Fateh Darwaza(勝利大門),以其建築之美和音響效果而聞名。
注意:如果您計劃訪問該國,請查明您是否需要在印度駕駛國際駕駛執照。
事實 4:印度有這麼多的民族和語言
印度以其巨大的民族和語言多樣性而聞名,全國各地都有眾多的民族和語言。這種多樣性源自於幾個世紀的移民和文化交流,包括印度雅利安人、德拉威人、藏緬人等主要民族。在語言方面,印度擁有數量驚人的語言,官方承認憲法第八附表中的 22 種語言,以及數百種其他語言和方言。這種語言萬花筒代表了印歐語系、德拉威語系、南亞語系和漢藏語係等不同語系,豐富了印度的文化結構,凸顯了該國的多元化精神和包容性認同。
事實 5:牛在印度是神聖的動物
由於宗教、文化和歷史因素,牛在印度社會中享有特殊和受人尊敬的地位。印度教是印度的主要宗教,認為牛是神聖的,並且受到高度尊重。牛被尊為生命、純潔和母性的象徵,通常與各種印度教神靈聯繫在一起,尤其是克里希納勳爵。
對牛的崇拜在印度文化和傳統中根深蒂固,崇拜牛(gau mata puja)的習俗在印度教家庭和寺廟中很常見。牛通常受到極大的尊重和照顧,傷害或殺死牛對許多印度教徒來說被認為是禁忌和冒犯。
此外,乳牛在印度農村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牛奶、糞便和農業勞動力的來源。他們被視為生計和財富的提供者,他們的產品用於各種宗教儀式和儀式。
事實6:印度人喜歡辛辣的食物,很可能對你來說會很辣
辛辣的食物是印度美食的標誌,深受全國人民的喜愛。印度菜以其大膽而充滿活力的口味而聞名,其特點通常是使用芳香香料和辣椒。
許多傳統的印度菜餚,如咖哩、印度香飯和馬薩拉,都加入了孜然、香菜、薑黃和辣椒粉等多種香料,從而形成了獨特的味道和香氣。尤其是辣椒,在印度烹飪中大量使用,以增加菜餚的熱量和風味深度。
事實 7:印度擁有非常多樣化的自然風光
印度擁有極為多樣化的自然景觀,提供廣泛的生態系統和地形,滿足各種興趣和偏好。
海灘:印度擁有令人驚嘆的海岸線,沿著阿拉伯海、印度洋和孟加拉灣綿延超過 7,500 公里(4,660 英里)。從果阿和喀拉拉邦棕櫚樹環繞的海灘到安達曼和尼科巴群島的原始海岸,印度擁有大量陽光明媚的海灘,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和海灘愛好者。
叢林:印度擁有茂密的熱帶森林,棲息著多種野生動物和茂密的植被。吉姆·科貝特國家公園、倫滕博爾國家公園和佩里亞爾野生動物保護區等國家公園和野生動物保護區為野生動物狩獵、觀鳥和在茂密的叢林和翠綠景觀中自然漫步提供了機會。
山脈:印度北部地區以雄偉的喜馬拉雅山脈為主,這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脈。喜馬拉雅山擁有白雪皚皚的山峰、高山草甸和風景如畫的山谷,提供令人驚嘆的景色以及徒步旅行、登山和冒險運動的機會。熱門的山區目的地包括馬那裡、拉達克和西姆拉。
沙漠:印度西部地區有廣闊的塔爾沙漠,也稱為印度大沙漠。塔爾沙漠橫跨拉賈斯坦邦、古吉拉特邦以及哈里亞納邦和旁遮普邦的部分地區,其特徵是廣闊的沙丘、乾旱的景觀和充滿活力的沙漠文化。沙漠探險、騎駱駝和文化體驗是該地區的熱門景點。
除了這些主要生態系統外,印度還擁有肥沃的平原、起伏的丘陵、寧靜的湖泊、茂密的森林等多樣化的地形,使其成為自然愛好者和冒險家的天堂。
事實8:印度可以稱為素食國家
由於很大一部分人口堅持素食,素食主義在印度美食和文化中廣泛且根深蒂固。許多印度人受到印度教、耆那教和佛教等宗教習俗的影響,選擇不吃肉和魚。因此,素食主義在全國範圍內得到廣泛實行和尊重,使印度以其豐富多樣的素食菜餚和烹飪傳統而聞名。然而,必須認識到,雖然素食主義在印度盛行,但該國也有相當多的非素食人口,特別是在某些地區和社區。因此,雖然印度經常與素食主義聯繫在一起,但將其歸類為純粹的素食國家可能並不準確。
事實9:印度不僅泰姬陵值得參觀
雖然泰姬陵無疑是印度最具代表性和最受尊敬的古蹟之一,但還有許多其他景點同樣值得參觀。印度的一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包括:
- 阿格拉堡:阿格拉堡位於北方邦阿格拉,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以其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臥兒建築和歷史意義而聞名。直到 1638 年,它一直是莫臥兒王朝皇帝的主要住所。
- 庫特卜塔:庫特卜塔位於德里,是世界上最高的磚砌尖塔,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它建於 13 世紀初,是印度伊斯蘭建築的典範,裝飾著複雜的雕刻和銘文。
- 拉賈斯坦邦齋浦爾市:歷史名城齋浦爾被稱為“粉紅之城”,因其保存完好的建築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包括城市宮殿、簡塔·曼塔天文台和風宮。
- 法塔赫布爾西格里:法塔赫布爾西格里位於阿格拉附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以其令人驚嘆的莫臥兒建築和保存完好的遺址而聞名。它由阿克巴皇帝於 16 世紀建造,曾短暫作為莫臥兒帝國的首都。
- 亨比:亨比位於卡納塔克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以其可追溯至毗奢耶那伽羅帝國的古代遺址、寺廟和紀念碑而聞名。該遺址以其令人印象深刻的岩石建築和風景如畫的景觀而聞名。
- 克久拉霍古蹟群:克久拉霍古蹟群位於中央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以其精緻的印度教和耆那教寺廟而聞名,這些寺廟裝飾著複雜的雕塑和雕刻,描繪了生活的各個面向。
這些只是分佈在印度各地的眾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的幾個例子,每一個都讓人們以獨特的方式一睹該國豐富的歷史、文化多樣性和輝煌的建築。印度有 50 多個遺址被列入 2024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的候選名單。
事實10:印度計劃恢復巴拉特這個名字
印度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巴拉特」這個名字在其歷史和神話中有著深厚的根源。事實上,「Bharat」是印度各種語言中對印度的傳統名稱之一,源自古代梵文文本,包括史詩《摩訶婆羅多》。正式採用「巴拉特」作為國家名稱的想法曾多次被提出,作為尊重其古老遺產和促進民族認同的象徵性姿態。正式更名 India Bharat 的計畫最後一次宣布是在 2023 年。
发布 March 17, 2024 • 12m to read